民国时期的一根金条到底有多重,能换多少大洋(银圆),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又是多少呢?作为一名历史媒体人,我就来给你解答这个问题。,我们要知道,民国时期的黄金单位是两,一两相当于31.25克。黄金有大小两种规格,一根小黄鱼重一两,一根大黄鱼重十两。小黄鱼和大黄鱼的叫法是上海人的习惯,因为它们的形状像鱼。其次,我们要明白,民国时期的一根金条能换多少大洋,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,而是随着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而变化。
民国时期中央造币厂生产的金条,收藏界俗称“厂条”。厂条形状为长条形状,经实测五两重的厂条长7厘米,宽3.1厘米,厚3.1毫米。条面有孙中山侧面头像或中央造币厂厂徽——古代布币图案,印有编号、成色、重量等文字,有的还钤有“中央造币厂制”、铸造时间等戳记民国时期的金条究竟价值如何呢?民国的金条规格很多,有一两、二两、三两、五两、十两数种,但当时流行的就是称为大黄鱼和小黄鱼的两种规格。
民国的黄鱼,是金条的旧称,现在不怎么值钱,并没有违背它贵金属的属性,要知道,盛世收藏、乱世黄金,只有在乱世时节,大家对钞票没信任感,这才会储备黄金这种硬通货,文物古玩反倒不值钱。如今这盛世如你所见,文物古玩倒翻了身,不断创出天价,而金条的收藏,却是不温不火。民国传下来的金条“黄鱼”,除了本身具备贵金属保值属性,还稍微沾点文物属性,所以现在的价格要稍微在贵金属价格上有所溢出。
国民党统治垮台前夜,中国老百姓的真实民生如何?看过这些就可以想。那时候的一条“黄鱼”该值多少钱?那更是个不好算的“天价”。
“天价”且精美的“黄鱼”金条背后,却是国民党对中国大陆后的疯狂与搜刮,是国民几乎深入骨髓的腐败,更是新中国伊始,那堪称千难万难的烂摊。看懂这一切,相信就能看懂,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中国人,一句发自肺腑的心声: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!黄鱼是近代以来对于黄金的别称。我们知道,清末以前人们之间交易都是使用真金白银来进行交易,所以导致了国家贵金属资源的流失。等到民国建立以后,国家利用银元代替了真金白银,后来又采用了法币。规定市场交易不能使用真金白银进行,使用法币,中国银行进行统一收购,然后用法币来进行兑换。然而在那个动荡的时代,人们都知道只有这贵金属在手里面才足够稳当,法币会随着战争的发展而不断贬值。
从清末开始到民国时期,市面上的黄金从开始是以私人银号制作,目前所见清末金锭主要为一两和二两,少见五两、十两金锭。常见制作银号有“沈阳宝华”、“天津同丰”、“裘天宝”、“大丰恒”等。清末民初的银号金锭样式多为椭圆束腰形,也有长方形,还有盖有花押的小金饼,锭面加盖银号名戳和赤金、足赤字样以证明成色稳定。
946年的时候,上海外滩中央造币厂还生产了金条,他们使用半自动式金条压轧机制成多个重量的小金条,所以生产的金条分好几种,有五钱、一两、二两、三两、五两、十两等种类,十两的金条统称大黄鱼,一两的统称小黄鱼。
当时市场通的“大黄鱼”并不多,这些“大黄鱼”金条每一条都印有“孙中山”、“布徽”图案或者“中央造币厂”的字样,另一面就写着金条的重量、成色以及数量编号。几种主要的流通货币,常用的是北洋时期发行的银元和国民1935年后开始发行的法币。另外一个就是流通于黑市,银行,钱庄的金条,俗称“黄鱼”,虽然金本位曾经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十分盛行,但是一战爆发之后,各国开始禁止黄金自由流通,金本位也就此告终。